在城市快速發展與氣候變化雙重影響下,近年來城市內澇災害頻發,內澇已經成為影響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問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任務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發布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從薄弱環節排查、排水防澇體系建設、實施保障措施三個環節作出了工作安排,從系統建設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構建防洪和排水防澇統籌體系以及完善內澇應急處置體系三個方面明確了工作重點、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
內澇防治具有高度的系統性,要求我們在工程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應急處置等各個環節必須牢固樹立防災、抗災、減災意識,系統建設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提升內澇治理水平,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全面扎實開展城市防洪排澇設施薄弱環節排查評估工作
查明現狀、發現問題是開展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礎。行動計劃要求從排水防澇設施、防洪設施、自然調蓄空間及應急管理能力4個方面開展全面排查。
排查工作應主要包括:復核歷史積水點分布及其影響范圍、整治情況,定期排查積水點、掌握變化情況、查明積水原因。排查排水防澇設施的協調性,排水管渠系統與河道排澇的能力及匹配、設施銜接情況;排查排水口與受納水體水力銜接,評估潛在洪水頂托影響。排查排水管渠與泵站設施完好情況等;對排水防澇的關鍵環節,如排澇泵站、閘門等關鍵點,從抗災減災角度評估其應對超標降雨的能力。排查城市防洪工程設施達標情況及風險隱患,城市山洪設防標準、行洪河道的行洪能力,超過防洪標準的洪水行泄通道和蓄滯空間分布,可能出現的災害風險評估。排查城市生命線工程、地下空間、重要建筑物及重點區域的設防標準、防汛隱患,評估關鍵環節的抗災減災能力,摸清排水防澇應急搶險能力、物資儲備情況。調查城市自然調蓄空間管控程度、違法擠占情況,評估增加自然空間調蓄雨水能力以及對其進行生態修復、功能完善的可行性。
加快系統建設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一是要系統梳理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自《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發布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開展了《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等排水防澇工程建設相關國家標準的編制、修訂發布工作,編制下發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關于做好暴雨強度公式修訂有關工作的通知》等,落實和提升排水防澇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進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內澇治理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排水防澇設施仍需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系統建設完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應完善各組成設施,實現源頭徑流減排、過程排水能力全面達標、末端排水通暢,提升工程設施系統的抗災減災能力。
二是要以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為目標,控制源頭徑流、疏通超標雨水通道、增加自然調蓄空間。優先利用城市自然蓄滯空間、優化排水通道及排水管網布局,完善城市河道、湖塘、排洪溝、道路邊溝等行洪排澇通道,重點核查、協調、落實鐵路、引水干渠等與排水管網及排水通道交匯處的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管理,消除排水通道的瓶頸段。超標雨水地面行泄通道應避開重要地下通道、地下空間、設施出入口。對新建區域和老城區設定不同目標、因地制宜地靈活選取“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海綿措施組合,充分發揮雨水源頭蓄滯利用、削減延緩徑流峰值流量的作用。
三是確保排水防澇管渠泵站系統全面達標。在全面排查分析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排水通暢、排水能力達標,防止洪水倒灌、控制溢流污染,進一步提升管渠排水系統性。排查、消除封堵雨水排口、洪水倒灌、拍門不易打開、過水堰設置不合理等影響排澇的現象。復核提升洪潮頂托下排澇泵站設置及排水能力、低洼地區必要時應考慮高水高排區域溢流至低排區域的水量,確保排水通暢;復核確保易澇點內澇防治重現期下的最大退水時間達標;提升地下通道、下穿隧道、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出入口及場站等區域和周邊排澇能力及保障程度。
著重構建城市防洪和排澇統籌體系
一是要統籌工程設施系統,實施聯排聯調。內澇發生固然有排水管網和泵站設施等自身不足的原因,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事件大多疊加了外水倒灌入城、洪澇頂托、山洪的影響,而應急處置不當是嚴重災害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應構建城市防洪和排澇統籌體系,統籌流域區域生態環境、水資源利用、城市安全和防災減災,統籌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推進信息化建設,完善洪澇監測管控平臺,推進信息共享,實施洪澇“聯排聯調”。
二是要強化內澇風險研判,提升城市抗災減災能力。近20年來極端降水事件的出現概率大增,并呈逐年增加趨勢。應結合氣候變化背景下局地暴雨時空分布變化特征分析,及時修訂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和城市防洪排澇有關規劃,充分考慮洪澇風險,編制不同量級暴雨的洪水、內澇風險圖,評估遭遇設防標準之上洪災、內澇災害的影響,強化內澇風險研判。根據洪澇風險,及時修訂相關規劃,對城市新區選址、豎向設計加強管控,優化排水分區,低洼地區合理布局排澇泵站,對城市重要設施選址、設防標準、防護措施等加強管控,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地下通道、重要地下空間等設施出入口的防洪標準應按照所在區域風險進行復核。有條件的城市應逐步恢復因歷史原因封蓋、填埋的天然排水溝、河道等,擴展城市及周邊自然調蓄空間,充分利用城市綠地、廣場、濕地濕塘等蓄滯空間和雨洪調蓄工程,提升城市抗災減災能力,增強城市韌性。
三是要加強風險點管控,消除城市風險隱患。針對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象特征和城市規模,重視山洪、風暴潮特點及影響,提升防洪安全,定期排查城市防洪排澇風險點,消除隱患、降低洪災影響;針對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的雨水管網,汛前應加強排水管網的清疏養護,維護排澇泵、泄洪閘、防潮閘等設施。有序實施湖庫及內河預降水位,避免出現洪澇疊加。對于目前暫時難以完成整治的積水點,采取措施減少汛期積水影響。
(來源:中國水星網)